然而,中考分数刚揭榜,外地家长就纷纷来电或亲自登门为子女求读。
曾经在该校就读的浦北县籍的容某,2001年被保送读北京大学,2002年他的妹妹中考成绩为630多分,由于排不上邕宁县5名指导性计划生源名额,容某特地从北京赶回母校说情,其家长也亲自前往学校,希望校方能够破格录取她。
国有民办闯出一条改革路子
为了增强学校活力、吸引优质生源,1996年,北京市第11学校和第25中学主动“下海”,成为北京市办学体制改革的试点学校——国有民办学校(也叫民办公助学校)。
这表明,学校由国家所有、校长承办,经费自筹、办学自立。通俗一点说就是,学校还是国家的,教师也还是国家的,但校长要领着教职工们自己找食吃,同时承诺年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不低于5%。
这样一来,生源质量的好坏就更决定了学校的前途。
从1998年起,政府完全停止了对这2所学校的财政拨款。而在此以前,11学校每年的国家拨款是400万元,25中每年的拨款是200万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