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叶秋·之九
我奶奶问过我父亲,我父亲也拿同样的话问过我:“《聊斋志异》第一篇说的是什么?”
这谁不会答呢?“《考城隍》不是?”咱两代父子都答出来了。
可是接下来的一问便不容易敷衍过关了——“为什么是《考城隍》呢?”
这也是一代又一代的老奶奶们最讲究的事。故事不总是故事,还藏着无限义理。义理不光是角色感召,情节显示,连书写编纂都暗藏着多少机关。放头一篇的为什么,放末一篇的为什么,上一篇、下一篇,如何绾结呼应、如何穿插藏闪,皆在算计之中。
《考城隍》首立其本。由于仙鬼妖狐,事迹不凡,出人意表的情节,总带有几分果报征应的意思。一旦果报征应成了故事的道德教训,就不免为机心所乘,反而令人妄图善报而行善;或有无心之失,也会因为畏葸恶报而悚惧忧愁。于是,便有了这么两句:“有心为善,虽善不赏;无心为恶,虽恶不罚。”
“一部《聊斋》,说的就是这个。”我奶奶的传家宝训即此:“善不存心而得,方得为善。”
“恶呢?”我父亲问我奶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