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小故事的结局与我们熟知的版本并无不同,但是在这个故事中,老三的撒谎其实并不是一种严重的道德行为,它只是孩子的一个愿望。可是不幸的是,他为了达成愿望的撒谎行为没有被家长及时教育和引导,反而给予了强化,促使这种行为不断出现,最终导致悲剧发生。
因此我们可以看出,孩子撒谎行为与道德行为是两码事。幼儿说谎的很大一部分目的是想要辩解或者引人注意,不属于真正的谎言,不至于发展成性质恶劣的行为。因此,我们需要了解孩子说谎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和诉求是什么。很多时候,越是孩子出现了错误的行为,倾听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就越发重要。
第三,发脾气。
其实这应该属于孩子的一种逆反心理。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,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,就会有自己的主张。但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,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规范会对孩子进行各种各样的限制,偏偏这个阶段的孩子没有能力应对外部的限制。因此家长就会发现,孩子时常有一种“故意作对”的表现。
首先家长要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,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看待孩子的行为,也能大大缓解我们自身面对这种行为时愤怒和无奈的负面情绪。只有家长情绪平和,才能对孩子做出恰当的决定。但是现实生活中,我们经常看到面对逆反的孩子,家长的暴躁和无奈。其次具体事件需要讲究方法,不要用“我说你听”来训导孩子,而应该以宽容、尊重为主。父母要坚持底线,事后讲清道理,让孩子了解父母也是会生气的,让孩子明白行为都是有限度的。